近期,福州陆续多批从业人员考取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群手握证书的照护者将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好照护失能群体,为更多失能家庭解困。
长期照护师是国家为加强长期护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长期照护职业化发展而专门设立的新型职业工种。其因何而生?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该如何申报?发展前景如何?一起来了解。
人口结构变化
专业化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激增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正在很多家庭中上演。作为破局的重要举措,发展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护险显得尤为迫切。自2016年起,国家启动长护险制度试点,2020年稳妥有序扩大至包括福州市在内的49个城市,参保覆盖约1.8亿人,累计超过235万人享受待遇,累计基金支出超720亿元。“长护险”连续5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长护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巨大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对专业化、职业化长期护理保障与服务呈现出庞大而刚性的需求。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4500万失能人员,按照国际通行的照护比例,专业照护人员需求超过1000万人,而从业人员仅30万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新职业”长期照护师
更好为失能人群提供专业护理
为加快培养更多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专职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人员,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专门设立了长期照护师这一新职业工种。
2024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共同制定了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
长期照护师是指运用基本生活照料及护理知识、技能,在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场所,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人员等人群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功能维护、心理照护等服务的从业人员。其分为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三个等级。
由于长期失能人员完全或部分丧失了生活能力,可能伴随着吞咽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运动障碍等多种生活困难,大多会伴有慢性疾病。因此,相比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其他职业,长期照护师需要具备为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能力;基本医疗护理知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可以采取应急处理措施;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知晓长期护理保险基础知识,按要求提供服务,保证服务质量等。
推动长期照护师发展进入新的快车道,既回应了老龄化社会对专业照护的迫切需求,也为劳动者开辟了新的职业发展路径。
报考条件包容性强
重点考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做好长期照护师培养培训工作,推进长期照护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根据通知,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年满十六周岁的劳动者,身心健康且具备长期照护职业能力条件的,均可自愿报名参加长期照护师培训。
通知指出,开展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的机构,要按照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培训包、职业培训教材以及国家有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科学设定培训内容,分类设定相应的培训课程体系。各地可采取理论课程及实践操作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参训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市劳动者可根据《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新职业工种和未就业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目录的通知》,自主选择相关机构(单位)咨询、参加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培训。
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由符合条件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按程序组织实施。对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合格人员,按程序颁发相应等级证书。
颁发长期照护师证书,标志着应对老龄化挑战更加注重照护质量的提升。随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长期照护师这一职业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